王巍,血液内科主任,学科带头人,党支部书记,主任医师、教授,博士生导师,血液学博士。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(主要完成人)。
擅长领域:
从事血液内科临床工作近30年,以多发性骨髓瘤、淋巴瘤、白血病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为主攻方向,在诊断方面,能够从细胞、蛋白和分子水平对血液肿瘤进行诊断、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测,在治疗领域形成了靶向治疗、化疗、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系列特色。擅长白血病、骨髓瘤、淋巴瘤、再障、MDS和血小板减少症的现代诊治。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对难治、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有独特的见解,并探索出一系列有效、安全的治疗方法。
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中药小白菊内酯与亚砷酸具有显著协同作用,提出联合用药方案可行性,其研究成果获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一等奖。在国际上成功记录骨髓瘤细胞膜上存在Kv1.3、Kca3.1电流,证实并阐明其影响骨髓瘤细胞增殖及机制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SIRT1通过诱导p53的去乙酰化参与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。在国际上发表外周血microRNA和lincRNA对多发性骨髓瘤及急性白血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影响,在国际上报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先天畸形染色体的关系、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少见首发临床特征、溶血性贫血合并纯红再障特点、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C反应蛋白相关机制等论文。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、中国博士后基金、省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;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近50篇,其中SCI论文20余篇,主编及参编专著6部。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9项。
荣誉嘉奖:
2006年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;2007年获黑龙江省高校多媒体教学大赛一等奖,2009年获院青年教师奖,2010年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,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、优秀教师。近年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奖10余项,其中包括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、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、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、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、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黑龙江省教育厅一等奖等。
学术兼职:
全国高等医学院校《临床医学专业试题库.内科学》编委;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省医学会血液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,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,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,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委员,黑龙江省国际交流促进会淋巴瘤及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;省医师协会淋巴瘤.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;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会长。